Net 10%

贸易商大致分为3类。

 

第一类,有代理证的,或者经销协议的,这一类也可以称为代理商,或者经销商。

几个大牌子厂家的代理商,含金量还是很高的。如老杜家的,都做了30多年,新开一个口子也很难。

有些老字号的含金量在下降,“口子”太多了。

第二类,算是渠道商,或者商社。商社这个词多指日系的。日本特有的“封闭”体系模式和大量的“圈内”客户,使得各位大厂为了做这份业务,专门开了商社这个渠道。商社的角色多渠道和桥梁作用,开发类业务有限。

第三类,被称为”window person”,多是为某个细分市场的重点客户而专门开发的定向窗口。可以是直接从原厂提货,也可以是指定的渠道提货。

价格和产品物种都是限定的。一般window person 在特定的客户有很强的话语权,属“地头蛇”类型。

 

这三类之外,还有众多的“等外品”,也可以称之“蚂蚁雄兵”,多是一辈子长不大的“串串”。

 

3+1的体系构成庞大的辅助循环体系,与主干“互生”,“寄生”,抚慰着九州大地绵绵不断的高分子商业。

 

本期要谈的话题,怎样的量化标准,才能是一个优秀的贸易商?

 

Net margin 10%。

 

大家心里都“捏着”把数字,上面是二呆的理解。

 

确实有挑战,而且我们谈的还是基于一定的业务量,起码3-5千万,大致的一个历年稳定数字。

 

塑海泛舟,还是有幸遇到了几家。他们有几个大致共同点。

 

(1)有独家代理某个产品,或者独家负责某个细分市场。简言之,也就是在特定的领域,有很大的优先和排他权力。

这绝不是搞定几个“买办”就可以的,我们讨论的是持续业务。

(2)他们做到了”创造价值“,这个共同点是上一条的递进。

对公司,开拓了新市场,新应用,新客户;这样可以签到独家,有底气,和持续利润来填平前期开拓的“亏空“。

对终端客户,要么有了“备胎“,要么解决了问题,产品升级;这样才不怕原厂”越级“,也不很担心人员变动。客户都在你主动掌握中。

 

这里做个小图。

图片

 

(3)最后一个相同点,也算是财务表现。

现金流都很好,应收比例低于行业水平,而ASP高于行业平均值。

 

。。。。。。。。。。。。。。。。。。

 

 

硬币是两面的。

 

二呆也听到过很多说法,关于上面案例公司的,多是从“人事”上的说法,搞定了某某之类。

这些事情我不清楚,也没有兴趣去挖。

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的,也是我自己接触后体会到的。

这几个案例公司对产品和应用的理解,对市场和项目开发的感觉是远超行业水平的。

供应商人事总有不确定性,先行协议形势“买断”某个产品,某个细分市场也是十分必要的。

 

一个有市场、项目概念的公司,才可以说是有点追求的公司。

二呆还有一个体会。

越是一些“小串串“的公司,越是以为自己是”行业中心“,对行业里的事情,总有自己弯弯绕的理解。

而一些真正的大老板,反而有点”木木的“,当他一说话的时候,你就知道什么是“你大爷就是你大爷”了。

 

人是赚不到认知之外的钱的。

 

偶尔有个“狗屎运”,也会很快还回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