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投资篇:橄榄树下的爱AI

材料行业好像被冷落了。

被能把猪吹起来的风冷落了。

商务环境不高大上(越搬越远),生产环境有气味、粉尘、噪音;贸易类数字化的潮流也刚刚掀开个衣角,手机上安装的APP都没有一个。

 

Venture Capital也是深入人心到菜市场层阶了,仅杭州的注册私募就有2万多家。总从业头数,大概和街上的黄、蓝骑手相当,张口不说几个“互联网金融”之类的新词,都对不起时代,对不起新晋贵族的头衔。

 

新贵把90%的大米都投到TMT (Technology, Media, Telecom)这个综合概念上,时髦,新潮,贴生活,好讲故事。偶尔几个异类,死要面子活受罪的,愿意低头做实体,做材料,化工类的,都是真爱的小伙伴。

 

这也是有历史数据支撑的。按某大咖说法,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中,TMT占了3个,造纸、指南针、活字印刷术;只有1个火药是材料领域的。

 

小材还是有过“主角光环的“。

二战时期,炮声隆隆,很大程度上就是比的各国材料工业基础。若没有IG法本这给化工巨无霸,当时的德国也不会如此有底气,敢对半个世界宣战。盟军胜了后,赶紧掠夺、瓜分,几十年太平日子后,它的总和更大了,历史如此。

 

纽扣、相机壳、雨衣都是曾经的高科技橡塑潮品,“大网红”,和最开始的铝制品比黄金贵一样。1958年,南粤的塑料一厂成立,解决民生急需的胶鞋,牙刷等,以实际行动展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创新的精髓,一直传承到现在的岭南,生生不息。

 

图片

从投资角度上,上个世纪,有过2次材料领域的大行情。

一次是50,60年代,战争结束,百废待兴。很多原用于军工领域的技术,在军工订单大幅减少后,需要在民用市场迅速放大,全世界都热火朝天,正向发展。这时候,投化工材料领域,基本可以闭眼盲投,塑料行业量产的ABS,PC,PA66,POM等都是这个时期。

第二次浪潮是80年代初期,计算机微电子产业的开始广泛使用,对导电、屏蔽、静电释放、耐磨、导热等功能性材料的需求快速提升,LNP, RTP, Lehvoss 这类“小而美”族群大都这个时间出生的,它们做“两个山头间捡麦穗”的业务,快乐地赚着大钱,成为最佳的打工目的地。

 

VC投材料的少,一个原因是收益慢。平均一个项目要5年左右的时间,才会有个正向的结果。

比较占资金。

材料是配套为主,客户端再到客户端,价值递延,验证,量产,终端的产品上市,还要看市场接受度。

一连串的“蝴蝶”操作,让浮躁的LP,GP耐不住急于看底牌的心情。不如去玩高速迭代的TMT,来的快。搞趴下了也快,也有强硬理由,”高科技行业本身失败概率就高嘛!“

材料是可以投的。

虽然慢,死亡概率并不高。大致的,4个里面能成1个。即使死了,还是有个“尸体”,相对残值也比较高。

 

广义地看,塑料的现金属性越来越强,大宗料里PC,PBT,PA6,PA66都属于流通性很强的“货币”。2010年后,国内的PC聚合厂投资,都可以认为是PC原料已经深入到终端领域,从合成到改性,到加工的通用技术都是趋近成熟的,去高科技属性的吨位资本可以安全进入。

这时的塑料只是一个货币的载体,和菜市场的葱姜蒜一样,更保鲜,更容易流通、变现。

这种玩法也有正向的润滑和加持作用,伴随而来的是潮水般的一起一伏,和似无规律的波峰叠加,时时望见踏着浪头来的“弄潮儿”,做波段的主儿。

也是行业降级,归为传统的信号。

 

爱好技术的,喜欢小冒险的,没事多吃几片VC(Vitamin C),强壮机体,软化血管,我们在生理上干过TMT。

让时间做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