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1800年前,曹老板为“红尘致幻剂”老杜家写下了有史可载的硬核广告,后才有了塑料圈的杜家,当时在北海游玩的小鲜。
潮起潮落,一代江山一代壕。
那工程塑料行业人才是多少分?一直是二呆好奇的问题。
抛开塑料,化工圈(juan)里,二呆比较熟的还有涂料,粘合剂,润滑油,薄膜。
行业里也有层级的,按照公司文化来排序。薄膜比塑料高,其他比塑料低一些,当然,这是纯人为的感觉。
也可有一些硬指标可以来量化,比如收入,受教育年数,985高校比例,主动学习时间等;这些有点伤感情,与我们“好玩”的初衷不和谐,就不深入了。
兜兜转转,大约接触了产业链里1千个以上的物种,二呆估量了一下,我们这个行业是80-85分的人才。
这是几个意思?
80-85分的人才,就是这个行业的优秀者,不是平均值。膜比这个略高,在82多点。
圈里的从业者多在80分以下,80分以上只代表分子,很少数的人才。大多数“运米的”在60-70分。
最先冒出这个idea的时候,是感受什么样的人是这个行业所匹配的?太优秀的,上升空间有限时,就离开了;过弱的朋友,干着太累,做不了事。
干工作就像跳双人舞,一个是自己,一个是自己所在的环境。两者匹配,轻松和谐,伴着舞曲,似有似无。大家都愉悦。
反之,不是我踩了你,就是你老踩我,手忙脚乱,还时不时的撞到池子里的其他人。大家都累。
很多年前,二呆协助了某私企招聘业务员,润滑油行业的。有位面试者非常适合这个位置,私企老板也很喜欢这位候选人,并“单相思”地定了个发展计划,直接提高半级,亲自带人,按总助待遇。我们打了很多电话催促,提高了面试时协定的待遇,最后,这位朋友还是没来,也好像没换工作,二呆一直搞不懂。
后来慢慢明白了,TA是清楚这个行业门槛矮,低于自己的心里估值,来了也受累。
“招人,我宁可要略微笨点的,留人、育人方便,用时间的积累去补优秀人员的盈余。“
分子和分母之间的横线叫分数线。
塑料圈里,站在分子栏的有两类朋友。一类是新人类,做投资、金融的,像空军,神出鬼没,高维俯视全行业,有事没事看小朋友跳舞。遇到好苗,一把抓住,塞到自家的TVB,一手文件,一手支票,比干妈还亲。
还有一类,有些像“票友”,他们是双高人群,高智商,高情商,他们来这里像看一出戏,时不时的也鼓掌、呐喊,协调场面,从而改变舞台上的画面和调节剧情发展反向。这类“高人”,散落在各组织的沙盘里,或隐或显,真珠一般。时不时的能“偶遇”,感受羊群里的骆驼味。
再参与招聘,或者帮助企业调节调节“坑位”,帮朋友找找上升的“槽感”。改思路了,不是选最佳的,看最合适的。
与狼,还是与郎,共舞,还是共“污”,that’s a question.
答题笔在你手里。
(这篇文章的观点很主观,只当一个自命70分的人,瞎聊这个行业,好玩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