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呆第一次听到这个词,是和一位做酒店管理的朋友聊天,谈到工程塑料行业,一般多大的厂房,产值可以做到多少;平均一个员工的产值是多少。
他微笑道,他那个行业用“坪效比”这个词。五星级酒店是一个能产生较高利润的行业,正常有效的管理都可以使每年的收益不错,就是最开始的建设成本极高,有点像一个优秀的理财产品。
接着,他讲了很多产生利润的方法。大都是一些针头线脑的小事,缝缝补补,抠抠省省。比如,水电的节约、特色餐厅的外包、宴会厅临时服务员的雇佣、拖鞋洗4次等等。二呆听上去像是管理一个车间。
他做过很多酒店,很有经验,很多原本微亏的酒店都转为大幅盈利。他基本2-3年就换一个酒店,四海为家,不换就没有升迁,酒店行业就是这样。
塑料改性工厂各家的面积有多大不好去揣摩,我们换个玩法,来数人头,来看“人均产出”,也就是年销售额(含税)除以总人数,包括所有的人,以及合同工,也就是实际投入的人。
“以人为本,也就是以人为资本。”
“东航随心飞”友情赞助了这次市场调研,采样结果很有趣。
大的有550w+/人,往下有300w多的,200w多的占了一大批,再往下有150w,低于100w的也有不少,最低一批在5,60w的。
二呆做这个统计时,人为的去掉了PP改性,聚合类的玩家。对于有聚合也有改性的,也做了人为修正和选择,也拍脑壳地减去了一些企业的内部关联交易。
上面的数据采集都是基于有实际制造场地的企业,并且实际盈利或微利的企业。
企业的产品刚好也验证了工程塑料金字塔的分布,量大的是ABS、PBT之类,有堆头的的。量小的分两类,一类是高性能材料的改性,另一类是功能性材料的改性,也就是在filler, additive做文章,使得产品“智能化”,都是定制类的细分市场产品。
这个数据可能没有任何意义。
二呆还是想deep dive,斗胆抛砖。
(1)一个企业家想做大的话,还是先看看自己的前景。若专注高性能料、功能性料,可以成为小而美,做大是很难的。2002年,LNP被GE收购的时候,也就200员工,$0.2bUSD的收购价,估计REVENUE在$0.1b。几十年的企业也就如此。类似的RTP、Lehvoss,从80年代初期就开始EP业务。出发的赛道就决定了未来。
(2)企业DNA不同,硬装起来有问题。GE购买LNP时的初心很单纯。看到LNP的产品利润高,品种丰富,就是体量不大,就认为体量小的原因是人少,销售网络不全,终端互动有限。若买进来,以GE Plastics的人员体量和遍布世界业务触角,必然能将LNP的体量翻几番。
“想得美!”两者的DNA是不一样的,和后来Sabic收购GEP一样,“鸡同鸭讲”。
(3) 企业的隐形利润就在“后厨”、人员,多产出来的就是利润。车间是案发现场,“像个屠宰场“,工人细心点,出来的就是利润。活儿糙点,懒点,掉到地上的不是粒子,是cash。
(4) 增利。有些做常规料的,僵滞在中间的150-200万范围,温饱线边缘。怎么能上个台阶,换个轻松的活法,伺候好内部客户。
(5)利润和量的平衡。过度地逃避正面战场,去打游击,麻雀战,像跳舞的猴子,结果是设备的利用率很低,坪效比上不去,工资也就上不去。不如放下身段,在某个流通市场做跑量业务,低维度上窜,设备、人工、采购的话语权都会优化。队伍们经常打仗,士气也好。“很多老板都有这个想法,一旦做起了,又回到老路上了。“
写到这里,二呆赶紧跑到家里最小的房间,把换气扇关掉了,“绿色生活,少用一点是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