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合适的材料是材料人每日的饭菜,能把这个菜吃好,有点学问。
今天大致聊聊二呆推荐材料(工程塑料)的一些心得,供您参考。
(1)先问价格
一半左右的询问,客户只是来比价格,寻找更廉价的解决方案,来替换现在量产的一级回料。
有时来自其他行业,如自金属领域的俯冲,比如钢铁连续涨价的时候,某品牌立体车库电话询问二呆以塑带钢的机会,他们听说现在塑料的强度很高。
说No不丢脸。
(2)具体应用,刨根问底
有些应用,现有的材料方案价格太高,还不太容易供货。
我们尽量地收集的一手数据,应用工况,同时再网上看看这个行业的信息。
客户能给予的试料机会并不多,盲目上手没必要。
常见的误区是客户给了现用原料的牌号,让你对照着找替换。我们是基于应用本身的数据,而不是和现有的牌号PK。
如《指月录》,重点在月亮,手指的那个方向。不是手指。
现有量产的材料,对模具有一定要求,但也不是不可以换其他类型的材料,要看具体情况。
(3)客户在设计阶段的选材
能走到这一步的,也要看看是和采购推手,还是R&D跳探戈。
采购的话,那是商务路线;技术的话,和呆头工程师组队,大家一起挖雷。
需要考虑的内容很多,耐温,力学,电学,阻燃,尺寸,外观,加工等等外,一些行业规范,技术术语,国内外已有的方案优缺点也要考虑,跟着大部队走。
认证也提前问问。
还需要考虑客户的制成能力,设备,以往经验。
第一次做高温料的总想在模温机上偷懒。
(4)Brand-new one (全新)
若是遇到这类应用,恭喜你,中奖了!
客户能有全新的行业创新,一般也是有实力的,对行业、产品有深度的理解。
处理这类应用,更要小心,仔细,多维度想想,可以借助计算机辅助等外力。
对于一些二手孤立信息,如“要一种导热的PC,数据越高越好”,“要一种PI膜,可以3D切割的”,对于信息盲盒,二呆现在的处理方法是,
“推荐不了“。
二呆很乐意和原创设计团队仔细聊聊,面对面的谈2-3个小时,像“政审“一样,谈完后,也不会马上给出建议。
需要谈2-3个小时的原因,是最开始,一般设计团队会“瞎聊“一下现在的问题,看看答复。有货了,再走下一步。
我需要把客户的行业术语转化成“塑料语言“,再查查资料,和一些团队小伙伴再碰碰。
再给出2-3个不同维度的建议。
创新的东西,需要边做边观,尽管每个节点,review所有可能遇见的问题。遭遇和偶遇的比例还是大过一半。
(5)最后,样品最好还是收费,不是这点钱的原因。
你懂的。
高聚物也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