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米出车了。
二呆和小米结缘是在第一次去米国前。
当时那部老手机待电撑不住,就买了部红米备用。临出发前1周,才发现红米在米国用不了,波段不符。
遍查国内的手机,当时在人民币3000元以下,仅有米8可以实现全波段。
一路旅行,米8很稳定。
遂开始了米粉之旅。
仔细研究了小米的企业文化,商业模式,产品定位,供应链等等。
逛小米之家,也成了为数不多接触“新生活”的爱好。
陆续买了3万多元的产品,作为自用,或是培训时的纪念品。
整体还是很不错的。
“青春,实在,重新定义产品”。
慢慢地,小米也进入了ATMJ巨头序列,并是4家中唯一的与硬件强关联的企业。
做为塑料供应商,研究小米,配套小米,成为小米用户,顺理成章。
(ATMJ指阿里,腾讯,小米,京东)
小米进入汽车(交通工具)是在意料之中的。
电子消费品里的“老友记” BYD,华为,已经先一步地进入了这个领域。
这是另一个万亿级市场,而且电车的内在商业逻辑和手机“群雄逐鹿”时期很像。
企业要增长,要割新韭菜,自然要往大领域里跳。
“到大江大海里去锻炼。”
对于大企业而言,红海是常态,不够大的市场才是病态。
二呆住在老小区,车长4850mm是车位的极限。
也想过,小米在4750以下,就来一台。
太长的车,本身也没有什么意义,停靠和行驶都会麻烦。
二呆目前在开的车,车长是4569,也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
过大的车,更多的是臃肿,笨拙和外观观赏性效果。
小米的车终于出来了。
4997mm。
小米造车时与造第一部手机时是完全不同的。
做第一部手机时,可以说是一穷二白。既无充足的资金、人力,也无完整的供应链。完完全全的靠着一口气,“小米加步枪”,打赢了胜利。
现在,品牌、资金、供应链、电车平台,诸多强大加成。
可惜,这次小米似乎没有选择做自己。
SU7,从本质上而言,是一台游走在别家设计元素边缘的神似车;
它好看,是肯定好看的,实际上是说另一家的车好看;
你说它有千亿大佬给开门,那是get到了发布会当天台下的某个人;
英文有个mimic的单词,按《剑桥词典》的解释为:to copy the way in which a particular person usually speaks and moves, usually in order to make people laugh。
若按Merriam-Webster的解释就更直接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看看。
若mimic可以缩写为Mi.,是否可以理解为,
大的mimic就是大Mi.,
小的mimic就是小Mi.,
微微的mimic就是微Mi.。
Mi.向 MI 致敬。
。。。。。。。。。。。。。。
按JDC的数据,2024Q1手机榜单上,已经看不到小米的名字了。
我不知道是小米忘掉了本源,还是二呆跟不上它的步伐。
参考书面:《一往无前》
《小米生态链战地笔记》
《参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