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小强:RTP

茫茫塑海,芸芸众生。

在财团“大跃进”向上游合成端发力的同时,还有一小类物种,他们自由自在,上天入地,不受原料价格的干扰,活得像打不死的Johnny。他们似乎没有什么大体量的巨型客户,让你端着猎枪无处可寻;又似乎无处不在,身边总有用户在谈起,舒心的享受其解决方案,孜孜不倦。

RTP (reinforced thermoplastics)便是其中一支响当当的老字号。

 

这期我们简单聊聊R家的成功之道。

(1)  商业模式

R家很低调,很少有人知道其全称,也十分谦虚的自称是“美国乡村500强”。

按初心,R做的是“两个山头之间拣麦穗的业务”

因为没有上游合成,基于单一基材的特定应用很难做大,“也就是调调配配,量一大的话,Du Pont,GE就自己做了。”

(有时,大公司一时看不懂的项目,不一定小,比如初期的电子烟,留下了一个“黄金”非共识期。)

伴身而来的积极面,也没有合成企业所先天固有的“基材选择的陷阱”,可以按照实际应用的需求,天马行空,无顾忌的选材,配合在filler、additive和工艺的深度理解。

这些应用,多数都是蚊子肉,1Mt以下是常态。测试成本高,实验周期长,一旦指定后,粘性很强。

“R家就像一只捡大米的猫,一路低头寻觅,蓦然回首,成就了金矿。“

这类“霰弹枪”的打法,让其没有直接竞争对手,也让想模仿的follower无从下手。原LNP“迷路后“,市场上已无”双雄“。

(2)  高效管理与简单人事

R家的review很土,沙县小吃级别的page。说说做了多少,有多少个新客,20几个人半天就搞完了,每个人也就是几分钟。

PPT经理瞎了。

R家不养虚职,总得背点number。也会高薪条件下给一个试验期,看看能不能“出粮”。

它也会做一些小冒险,比如开辟新市场,新区域的时候,直接招隔壁家的业内熟手。double or triple的salary,就是直接给,废话不多,缩短时间成本。

R家是家族公司,准确的说是个人独资公司,老板门清。想搞大公司政治,做CEO的也就断了念想。

业务员也多是home-based放养状态,员工间的关系也比较简单。

家族公司也按家族对待,US headquarter开商务大会,家属也一起去。员工拿着电脑在会议室开会,家属揣着公司美刀在迪斯尼团建,各得其所。

R家不招业内小白,其产品够复杂,需要的是能单兵作战的特种兵,“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销售有很大的内部power,那些生产、研发之类,统统是跟着配合,没有“内外两个上帝”的官僚文化,lead time 比国内改性企业还快。

(3)  时间轴与客户互动

R家是有深厚家底的。40余年的功能性材料经验,积累了海量的应用案例、解决方案,以及内部的协作体系和行业口碑。和曾经的LNP一样,在润滑、表面电阻管理上见长。R家的产品线更宽,还有TPE, film;或者说,R家的精算管理更好,只要能和业务员分好钱的项目,PP GF也干。

这个时间轴是follower难以逾越的。

R深知如何和客户周旋,以及特殊的功能型产品的内在商业逻辑。

R家在大陆的业务,大多数还是和欧美背景的企业关联,但有一半是 local spec-in的,这和R的出身及成交客户的契约精神有暗线相合。

R家是靠安心、高效解决问题赚钱的,不好直接比每公斤价格。

初期和R家互动是个磨性子的事,结果往往是一个互相摩擦,互相认知的过程。对于部分新接触的客户,或是貌似不太认同R家方式的面孔,他们也会建议先试试其他家的。

轮到R家上手的项目,不少都是转过很多家的,做不了,或差那么一点点的,到这儿了,也就基本到了终结者了。

试料可以很快安排,报价往往在制件试验以后,“最后一个步骤。“

客户采购,工程师愿意接受貌似单价高的产品,追求一个安稳,解决一些“硬骨头”,看重技术结果,总货值高点、低点并不打眼。Spec-in后,客户求安心,没有很大的意愿换料。

蚂蚁市场累计起来是巨大的。

像蚂蚁、蜜蜂、蟑螂这类物种,以群体面孔出现,群体就是个体。

看来,R家是把这类物种研究透了,如老中医把脉抓住这个特别的时间点。

你懂的。

(4)  共同富裕

分好钱是硬指标,员工心里踏实,公司也觉得不吃亏。

无论东西,商业逻辑的本质是一样的。公司要发展,内部财务精算是必要条件,成功的企业家家如此。

R是“拣麦穗”升级到了联合收割机level。有足够的利润和持续动力,具体多少,不是上市公司,看不到公开数字。

“这里和自己干差不多,是打工和创业的的最佳组合。”业务员也类似一个小老板,多劳多得,数字说话。

R家还有一个很“奇怪”的文化,似乎大老板有些过于“放任自流”,不注意形式,也不在意直销与渠道的达成区别,和员工八小时后的课外活动。

“不管怎么样,只要定时把粮食交上来。”

西部、北部一些“土壤沙漠化”地区,很多合成公司都没有常驻人口的,R家也一样布局,要战略。“2,3年时间能把自己养活就好。“有人占位更重要。

按互联网业务的去人概念,R家的业务可能是塑料行业最能扛的,反互联网。是需要人去现场沟通的,大量的田间地头工作,“定制小炒”,也是其高利润壁垒的保证。

(5)  本土再造高仿R家的公司

公司和人一样,是有其内在DNA。

R家的商业模式是验证了的,人效已经达到了$530K/人/y,很容易让旁观者产生一个有逼格,又能“躺平躺赢”的错觉。

加之R家似乎没有什么特别神秘的配方,没有研发,Ph.D也没有可以称道的6S现场生产管理,业务管理也貌似“形散“,很多本土公司跃跃欲试,走这个模式。

这里二呆大概谈谈个人观点,供参考,快速上位。

R家,LV家,原LNP的发家都在80年代初期,电子行业新型的时候,伴随着机械行业的电子化,很多精细,金属替代的应用产生。在这里,他们积累了大量的客户和R之间的“对磨经验”,使得R的DNA适合了这类商务环境。远不是只有个配方就可以完成的。这个大家可以仔细研究一下R网站上的信息。

R家的sourcing能力和交付能力也是极强。不仅对应用有研究,对很多极小众的基材,助剂,填料也有十分强大的管理能力。很多原料可能是闻所未闻。某些超高温塑料与某些特别纤维、功能填料的组合效果,特别工艺都超越国内同行,很多背后原因是其服务地域的工业背景、产业结构的高度不同。

R的规模在G.C.已跨越$200M/y,基本不可能再有类似体量的本土公司出现,这其中原因和贸易类型的华常类似,这类物种是在创业潮来之前已经完成了体量门槛。在都愿意自己干的内心驱动下,更多功能型本土新公司或以小规模,小体量,大个数出现。多方位,碎片化的解体R家的市场。

从应用端入手,如齿轮,连杆,屏蔽,导电制件,反向溯流到功能型材料,可能是一条相对的直达路径。

“没个5年,10年冷板凳的准备,最好不入场。功能性材料是geeker的私域,无需IPO,可以做出传代的超优质理财产品。“

“你这样一个女人,让我欢喜让我忧“。

 

RELLY TOUGH PLASTICS?

RELLY TOUGH PEOP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