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儿子之新吉祥三宝

二呆最近在朋友圈看了个短视频,日剧,讲的是好销售都有好腓肠肌。

底下评论不少,正负都有,有说“什么时代了,还讲这个”等等。

图片

二呆马上去照了照镜子,小腿肚子是不用看了,本命年嘛,小鼠肚腩到是有的。

不知这个算不算工伤,或是做咨询的职业病。

 

这个短视频击中了二呆脆弱的玻璃心,勾起10多年前和T总的一段交流。

 

销售员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老T是文人从武,28岁开始做业务,大约35岁的时候,T总所在公司的已经是行业第一了,属于先富起来的那一批。

对话时,老T已经40多了,妥妥地不考虑钞票很多年了。

 

当时大致总结了3条,简称赛儿子(sales)三宝

图片

 

顾名思义,能跑,和东瀛大补丸的“腓肠肌”一个意思。

初期跑业务的时候没车,即使坐出租车到开发区门口,里面的“扫街”还是要自己走,特别是很多工厂很偏僻,也没有出租车。

不是很多情况都可以包车的,还要自己跑。

02年二呆在山城哥家入行,也没有客户分配之说,和Bill两个结伴,开发区呀,高新区呀,一个一个的扫,能遇到有注塑机的,那就是心中狂喜。

Bill哥号称“钢脚板“,一路走下来,我是服了。

“钢脚板走过了铁脚板。”他一脸得意,暂时忘却了彼此空空的钵盂。

 

“吃的灰尘比卖的粒子还多。“多年后,转去作通信的Bill回忆道。

 

那时魔都的强哥还给我们旁边加油,”Quarter end算业绩的时候,你就给老板看看,发了多少张名片,跑烂了多少双鞋。“

 

“铁脚板”或者“腓肠肌”只是一个比喻,主要看跑客户的多少,看花了多少时间,用了多少心思在客户身上。

 

这不是一个“打卡”,到了客户那里,“纸上打个洞“就算拜访一个。

要的是有效的拜访,有订单,有创造客户价值,有“为了客户排忧解难“的拜访。

阿里初期,做中国工厂的网上海外推广,和“环球资源“对打。专门选勤快的,能吃苦的,急需钱的男女后生,每天至少8个拜访,才算及格。

一个个跟恶狼似的,铸炼了能攻城陷镇的铁军。

没有屏幕后的汗水,哪有屏幕前的数字。

好的业务是没必要纠结“铁脚板“这类代号的,其深意自然心中明白。

 

M老板最初跑业务的时候,很是勤奋,基本是公交度日。大约2年后,换了个商社。转交业务时,把客户名片也留了下来。

二呆用手量了量,大约两扎不到,1扎大约20CM。

业务员的勤快指数还是可以量化的。

 

一个基本的数字来看,大约是200张名片,2个月发完,能收到60-80张,不算会议时的群发。

 

微信时代不发名片了,也无妨,看一看,新增朋友圈的个数,一个道理。未来会有新的“联系”方式,也是同理。

 

我们不去”钻牛角尖“,若15年前,考评的方法,还要附加一条,背关键客户的电话号码,至少20个吧。书信、电报时代自有它”核算标准“。

现在,可以看看和客户的互动频率,你的行为对在客户眼里有没有价值。

 

图片

 

说到“神仙肚“,以为是像八仙过海中的汉钟离那样,飘飘洒洒,无需考虑腰围。

二呆稍微松了松腹腔。

那是“啤酒肚“,也是工伤。

做业务,有时很难知道今天晚上吃啥,哪个时间吃,喝不喝酒,要喝多少能把场子护好。

有一顿,没一顿是常态,特别是新业务开展初期,客户交往也不熟悉,试模时间也不确定。

饼干,方便面就放在样品旁;后备箱里自然还有些老酒,礼品,零星夹杂着胃药之类。

生命的常态。

二呆讲几个故事,试着解释“神仙肚“的意思,供各位参考,绝无卖弄之意。

有时压力是来自内部团队的。

A总是来自坡村的大佬,一直保持着节约和团队吃饭时主动买单的习惯。

“随便点,一定要全部吃净,打包不卫生。“

他从不点菜。

这很难的,常常不是自己知道的餐厅。

“参赛人员”的饭量,菜的份量,风格,特别是在“麻辣故里的山城“。

二呆们都养成了留“半个胃“的习惯,用于最后”冲锋“。

有次谈完事,已过饭点,原先的“A计划“实效,土著老L自告奋勇,徐步到不远一家馆子,比苍蝇馆子大点,算是”蚂蝗级别“。

据说这里有特色菜。

点菜后,二呆们捏着一把汗,小心地夹着筷子,还好,基本吃净了,大家也停筷了。

这时又上来道主菜,有点惊艳,牛的背脊,切成片,装在龙船上,还装点着假山,干冰。

云雾缭绕中透着暗红的“僵尸”。

生的,冻得像石头,确实是名副其实的硬菜。

本着team work的精神,二呆们还是下不去第二筷子。

老L也一样。

还剩了一半儿。

服务员好像一下子都消失了。

A总把凳子往后拉了拉,微笑着点支烟,更是筷子也不动。

“L总啊,你怎么不吃了?这道菜很贵的。“

L的黄皮老脸微微跳了一下,底色微微泛红,无声地走到前台。

这么多年,二呆再也没有遇到这道菜,有些怀念它。

 

第二个故事是J总监闯关东的。

他负责做某个汽车配件的业务,全国范围,挺大的场面。

就是东北地区一直打不开局面。

老J奋勇在先,亲自沟通了几次,约定了几个饭局。

都是依客户的饭点,还挺打挤。

几场连轴转下来,老J硬是没倒,也清晰记得谁来了,谈的啥,有些啥,后续还要做啥。

二次会毕,老J夹着订单和发票,匆匆赶上回程的飞机,迷迷糊糊中,听到空姐轻轻地呼唤。盒饭的来了,才想起,自己这几天都没吃饭,光喝酒了。

一连要了4盒饭,狼吞虎咽,也不顾空姐迷蒙的眼神和浅浅的微笑。

J兄年轻时身板很帅,眉宇间透着英武,侧面看着像华仔。

图片

和吃饭一样,有时很难知道今夜睡哪儿,睡几个小时,啥条件的酒店,不是每个地区都有“携程”,时至今日也如此。

最常见的是TSE( technical service support),也就是试模的,好业务也会跟在现场,递香烟,叫外卖。

Molding trial这事,在塑料界一直是玄学范畴,有时很快,有时。。。。没熬过夜的业务是还没遇到真神。

新料,新模具,机台的未知数最多。

还有想让试模成就成,不成就不成的“老师头“。

更多的“太空眠”是表现在业务身上。

二呆以为。一个好的业务,可以随时睡觉,保持精力,不论在车上,飞机上,料袋上,还是在“无星级到五星级“的酒店里;

也可以随时清醒,精力充沛,高能长时间谈判和长距离驾驶,只要业务需要,只要客户给机会见面。

Y老板以前打工的时候,就是公司的主力,做事情专注,属于“心中没创意,一心把创意变现“的类型。

Y有个绝招,二呆一直望尘莫及。他老兄长距离开车的时候,只需要喝水。只要有油,车都可以不停,不休不眠。

比如,从北京到西安,开16个小时,除了加油,就是随车的2瓶矿泉水。

入定状态。

不上厕所的。

前年,这老兄做了个胆囊手术,也没怎么休息,在市内兜圈访客。

好歹熬到第6天,自己估计问题不大,往昆明飞,追单去了。

首都机场安检严格,他那个部位鼓鼓囊囊的,打眼。

“您儿这里装的是?“安检一脸疑惑。

。。。。

后来拆线的时候,发现伤口比正常大很多。

护士很有经验,“您是做业务的吧?这是长时间站立,把伤口沉(第四声)大的。“

说罢,同情地看一眼,可惜老Y在沉思中。

又没割在脸上,一旁的二呆想。

。。。。

最后一个故事主角是L经理,当时他被二呆忽悠到贵阳出差,小河那边的开发区。

一顿酸汤鱼为cold call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准备打道回府。忽然接到队友信息,说雾都客户次日要试料。L立马退掉返程票,重新订去雾都的。

已经没有航班了,火车也只有站票。

那就跟着二呆一起挤卧铺吧。

列车员很认真,晚8点后就把没票的清走了。

到站后,L经理很是疲倦,据说是垫着纸板在过道颠簸了一宿。

“这个试模很重要。”L经理在去万豪的TAXI上讲到。

二呆有些感动,心里却牵着产房,生怕小呆提前出来。

后来听说,试模也没有进行,只是客户好奇,聊了聊天。

。。。。。。。

文末随笔一句,跑业务的,还有高发一个职业病,就是容易少发,都“点点入尘,化作订单。”

一地鸡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