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商进化篇:简版自有品牌之路

我们不讨论贸易商为什么要选择做自有品牌的产品来辅助或开源这类原因,这里有各自的眼界。

这里只扼要介绍找代工厂做自有品牌的一些内容。

和贸易商有顽强的商务DNA相反,对应地,有一批只有制造基因的工厂存在,其虽经过多年的挣扎,四处出击,还是停留在十分有限的生产空间。

大家各取需求,先谈好市场分配,哪些是自留地,哪些是主攻市场,其它的具体协议。

一个急于摆脱三明治中间层的状态,找个“脚踩地“的感觉;

另一个找出口,给工人和机器摆脱“饥饿感“。

大致的步骤如下:

选厂:小厂多是在某个产品领域有局部优势,常常一家不够。这个看个人功力。

生产和谈:包括工艺流程,设备,后端。和哪个国际品牌能近似对标。

工厂认证:质量,环境,OEM之类的认证。

产品命名:按基材或功能分类,包括批号、色号、功能性尾缀等。这里可以做的文章比较多,可以直接按应用起名,包括商标注册。

还有一个隐含功能,就是主流牌号并没有“商标注册“。也就是说,”你直接给娃取伟人的名字,并不违法。“

商标注册:大类可以很宽泛,别舍不得这点小投入。做纯贸易的总在这个上面鸡贼。

包装:这个是面子,要设计好,文字,logo,是否需要防潮铝箔等。标准按主流外企业。网址,电话,地址,标签,喷码,薄膜,托盘。

产品“流程“上的:包括几个图章,签字人,COA,内部测试数据,出货单。

产品手册:包括一些应用案例,有说服力。最好也能有设备、实验室展示,研发和技术人员“浓度“。包括技术服务电话。大小也是正经人家。

整个玩法大致如此,可以参照当下如火如荼的电商代工模式。

谁主动,谁被动还是很明显的。

History is like t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