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呆一直好奇塑料史上的老故事,因为很多事都是有共性,可以镜鉴。
比如,2000年初,国内改性塑料行业开始起步,当时有两家稍显大的民企,夹在多国部队的丛林中觅食。
一家以技术头牌自述,一家“手脚并用”忙着做进口替代。
20年弹指,塑海沉浮,锅盖揭开了。
一家成了业内第一,一家在忙着对付银行。
成功有成功的共性,失败有失败的借口。
这事没完,故事还在继续。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x x x x x x xx xx x x
我们还是转回来,谈谈二呆心中的“小痒痒”。
做为一直过着开荒耕地,自给自足的marketing guy,心里始终有个梗,早期的本地 local spec-in 有哪些,当时是几个意思。
看多了太多靠低价去抢业务的自宫打法,二呆愈加珍惜本地原创的应用,
“当时是怎么想的,如何定义材料和性能的关联,又是如何完成的。”
网上有清华大学柳冠中教授的设计创新课,谈到1976、77年修建纪念堂的时候,“工期急,难度大”。他创意地使用了组合方式,可以自由搭配,顺利解决了不同背景尺寸难点,大大缩短了模具开发周期,还使用了更耐热的聚碳酸酯。
“PC!”
此话一出,立即触动了二呆奇点(好奇的燃点)。
这是个高规格的老故事,当时是用的哪个公司的PC料呢?是不是最早的PC应用呢?
国产化已是在30多年后了。
幸蒙行业前辈谦师指点,完善了故事的前半部。
谦师是用PC做灯具的第一起始人。当时,年轻的他在浙江省第二轻工厅皮塑公司工作,负责进口塑料原料调度和分配。
那时是计划经济时代,塑料原料都要国家分配。
1977年修纪念堂时,灯具指定由浙江省内某厂做,该厂原先用的是PMMA,但领导说要用更好的材料,于是想到了PC,但国内没有生产。当时省内都沒有PC原料,后来由省革委会开了介绍信到上海物资局化轻公司去沪协商调拨,只给了半吨,分配给这家灯具厂。
最早的两个问题有眉目了。
是不是最早的应用?
按谦师回忆,当时问遍全国,只有当时的上海物资局化轻原料公司有进口,应该是供给本市企业用的,上海的化工企业或上海的汽车厂在用。
所以,还有更早的应用,这个原料是有“原计划的”。
但应该是本土照明行业最早的PC应用,而且领先很多年。
有数据支持。
当时谦师的月工资是47元,这个进口PC的价格是4万元/吨,也就是850个月工资。按杭州的目前青年公务员的同等条件,现在的月薪是8000元左右。按同等倍数算上去,要680个w。当然,不同时期,基尼系数区别很大,还是可以领会当时进口原料的珍贵。
另一个问题留个线索给大家。当时的这批PC是欧洲进口的,是哪个品牌呢?
你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