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将军的遗产

公元1555年,戚继光调任浙江。不久,升任“宁绍台军分区司令”。

很快,慈溪龙山,明军1万人打倭寇1千人。

结果自查。

聪明的戚马上意识到卫所制度下的兵油子真的很猥琐。

经不住再三请求,本着爱才惜才,即使有着“全浙无兵可用”的成见胡宗宪,还是给了3000新兵给戚司令。

“堂堂全浙,岂无材勇”。

小戚司令憋着一口气,按着“平时训练就是实战;你杀不了贼,贼就杀了你“的标准折磨。经过地狱般的锻打,第一批“戚家军”上战场了。

“反正不打死倭寇,也被训练搞死。“

报复般的冲向敌群。

四战四胜。

接近完美。

戚几乎坚信,已具备了所有优秀要素:先进武器,战略战术,领导力,严酷训练后的兵。

然而。

接下来的岑港之战,

还是1万明军对1千顽寇。被打的逃窜,包括这3千新军。

面对这残酷的现实,戚迷惑了,苦恼,不解。

“为何苦心经营的新军还是如此不耐打!“

对自己的能力,小戚很有信心;抬头看看周围提拔了的副将、先锋,只有“嘿嘿”了。

他向名将谭纶汇报心思,

(以下蓝字斜体部分摘于《明朝哪些事儿》)

戚继光(下简称戚):虽然我已尽全力操练,但经历战阵之后,我才发现,新军有很大的问题。

  谭纶(下简称谭):什么问题?

  戚:我所部三千新军中,大部都是处州(今浙江丽水)兵和绍兴兵,这两地士兵各有特点,比如处州兵,作战十分勇猛,听命从不迟疑,冲锋陷阵,非常积极,是战斗的主力。

  谭:有什么问题吗?

  戚:但他们每次打仗之前,都要和我谈条件。

  谭:谈条件?

  戚:作战以前,他们要求必须知道作战的对手和人数,然后自行内部商议,如果认为能打,就作战,但要是他们认为不能打,即使费尽口舌,他们也绝不会卖力。

  谭:……

  这还没完,头疼的在后面。

  戚:相对而言,绍兴兵更加听从命令,无论打什么仗,他们从来不会拒绝,完全服从,而且不怕辛苦,扎营修城之类的力气活,安排他们干,他们就会尽力去干,且从无怨言。而在战场上,如果敌人退却,他们会主动追击。

  谭:遵从军令,作战勇猛,这不是很好吗?

  戚:但问题是,如果敌人进攻,他们就会主动撤退。

  谭:……

  戚:当然,如果敌人再退,他们还是会追,但若敌人回军,他们会再次撤退,据我统计,但凡与敌相接三十步内,即将肉搏之时,他们一般会全军退走。总而言之,关键时刻实在靠不住。

  谭:那你打算怎么办呢?

  沉默片刻后,戚继光用一声重重的叹息结束了这次谈话:

  “我也没有办法。”

——————————————————————–

“功夫不负有心人“。

公元1558年,戚在义乌围观了一场民间械斗。让战场上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军人,都被参战双方的不怕死精神震撼。

这就是,戚将军要的兵。

从此一路畅通。

 

我们一起回顾一下,这类事儿呢,可能有3种原因。

(1)地理决定论。哪里产的人,带哪里的土性。山区的人性格强硬,民风彪悍。经济发达地区,机会多,不愿意拼命。

(2)再深一点。人愿意去当兵卖命,或“初心级别”的去做事,事业与内心相应,总得有个内在的原因,也就是潜在水面下的那个“丢丢”。

(3)是不是可以反过来理解?有些人就适合当兵,他去就能当好兵。而有些主儿是训练不出来的。

我们现在问个阶段性的问题,什么人适合做业务?或者说,公司如何“找“到合适的业务?能产生剩余价值的。

“我也不知道。”二呆说。

但自愿做个人肉沙袋,贡献一下“过往烟云”,供砖家练手。

(1)人可能是有“分工”的,有些就先天适合做业务,有些猪就是死活跑不出来的。

前者都有些阶段性动力,比如money,而且是要站着把钱赚了;或者,追求“簇拥感”,需要上升通道;或者,喜欢折腾,老了可以给儿孙们讲战斗故事,这辈子爷儿不白活。

要么有责任,要么有义务,要么有血性。总要占一条,有冲杀力,能把业务搞起来。

业务不同于生产,意识上要认同公司价值,行动上需要自驱力。

(2)   选品德不如选能力,特别是当期能力。判断人品好不好,有很强的主观意识,也需要大是大非的场面来“火验”。一些“文官”朋友,招兵的时候,喜欢看人品好不好,这是个误区。

秋收起义的时候,贺龙是土匪,朱德是旧军阀,不都成功了。难的是“黑的进,红的出。”能形成合力,成为一个team。

我们本身的个人品德也不一定多高尚,何必去度量他人。

(3) “sink or swim.”

人都有考验期的,也就是老板的忍耐期,包容期。

刚进龙牌塑料的时候,二呆向一位老华人科学家请教技术问题。答完后,他笑眯眯地拍着二呆的肩膀,颇有内涵地说道,

“公司招了新人,就扔到河里,一段时间后,还浮在水面上的,就捞起来。这是自己人”

金句。

如履薄冰的活了4年半后,蓦然回首,

“顷刻间一切都将逝去,逝去的成为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