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卷材

改性塑料的大棋如其他多数制造行业一样,沿着设定程序的“拱卒”,别无悬念地,一步一步走到了成本透明化,产品同质化的格点。

塑海浮生,二呆一直思考,外企和本土企业在组织结构上的区别。

很明显,在业务上,最大的区别就是marketing,市场。国内企业基本没有整编制的marketing团队,也就是有marketing概念和marketing实操的团队。

大把挣钱的时代,没有倒也无妨,忠言恐怕也要逆耳,每天忙的四脚朝天,“短平快”最重要。

于是,每次交流,或培训,二呆花很长时间解释marketing和sales的区别;在A货红利殆尽的市场状态,marketing,也就是去创新,而不是去替换,去平庸迭代的必要性。

口干舌燥,手舞足蹈,也只是肤浅的划过。

好在,世界一直在变化,sales卷的越来越辛苦,边际效益趋近为零,甚至变负,旧方法不适应新情况的时代,大家也考虑换换思路。

好在,帝国文字源远流长,精细丰富,可以以词解词,现在用BD来解释marketing,也就是业务发展之意。

也只能不走样的,大概描述marketing的轮廓。

在造词上,我们是推陈出新的, 迎来了伟大的新词“内卷”。

沿着这个思路,大致厘清了一些困惑。

Marketing的要点是做创新的业务。比如金属替代,或者用PC取代PA66;或者客户的创新产品,比如折叠手机屏(取代玻璃),下一代Apple的充电口;全透明的TWS。

总之,有点0到1的元素,不杀价。需要参与者能把无形的资源整合为用的能力,与研发mingle。

做“迭代”,求“进化”,在“内卷”的反面求发展。

Sales就是大家每天耳熟能详,“钙化”了的销售概念,强调拼杀,有明确的标的,更多是1到N的放大,多与“接单”挂钩,和采购、制造跳假面舞。

回顾欧美日韩50、60年的塑料发展,多是在给塑料找用途,找终端,没有出现国内如此惨烈的“内卷”,这些我们不用10年就做到的。

从0到1发展的土壤,要有商业环境,法律,无形资产保护等诸多因缘的环绕,或才有很小概率的个别成功。

按二呆的从业经历,高水平的marketing案例,从idea到客户产品的规模商业化,2-3年能有1个就不错了。普通的close,大约2-3个月能完成1个,平均的完成时长在7-8个月。

二呆也就这点本事。

若有1个月,完成3个new-new-close的,二呆跪下来,喊他一声“师傅”。

高风险带来的是高回报,PV行业的一个突破,牙科行业的一个专利,纤维制成的一个创新,就可以孕育一个高利润的行业,滋润上下游一大批从业人员孜孜以求,欣欣向荣,data好看。

能看到data背后故事的老板,一个公司也就几个。

推广看来,Marketing要能讲故事,对内对外;有强力的close能力,能给公司的大锅饭里撒盐,添菜。

从老哥家出来的,大都有个感觉。在做PPT的水平上,本土公司完全不是一个层次。所以二呆一直鼓噪,“marketing从电影学院表演系招,也可以从宛平南路600号招,那里的人达到了无边界思维”。

从1到N是不需要太多做PPT能力的。还在门外的,甚至还有一种不自知的自信,觉得“虚头八脑,下盘不稳”。

塑料行业,产品的金融属性大幅增强,整体下滑,产品只是一个金融外相的包材。

公司愿意给时间,给耐心,员工愿意沉下心来,做marketing的越来越少。商业的进化,没有合理不合理。

工作原来如此。(原作者  大象骑手,愚人)

Robert Fludd, Jacob’s Lad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