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海泛舟,是我的工业旅游。
在每个港口,有幸停留。礼拜码头,结交三人行之师,欣赏南北风景,平凡中的精彩。
码头有码头文化,粗犷直接;公司有公司文化,厚薄急徐。龙蛇马象,各有立足之道,暗中有趣,引的二呆浏览往返。
公司文化摸不到,看不见的,却无时无刻的不影响到每一纤毫,无所不及。它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一个公司的特点,日常行为。比如,快还是慢,多点进攻还是单一持续,老板的喜好,“分钱”模式,哪类人“得宠”,也包括公司旅游,年会,培训,产品手册和网站设计等等,这些外相。
都是内在DNA的体现。
“心赏”一个企业和观赏一幅画一样,二呆会好奇,它是不是“一炁周流”的完整体,它的DNA如何。
公司和人体一样,是个生物体。能“打通任督二脉”,气血充盈,各部门守好本职,同时又协同作战;有着共同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合力、同频、同向,那就是为之敬仰的组织。
去企业参学时,喜欢先看看企业的“调调”,比如,着重,语言用词,谈吐,装修风格等等,好比一个小生态。
价值观上品的企业,各部门都差不多,既保持了独立性,又有很强的一致性。务实而严谨,居家过日子一般。
“不是一家人,不进一个门。” 调调也可以看作一个公司做事的风气,也就是“炁场”的外延。象是个隐形的WIFI,相同频率的人都自动的连接上,有着“夫妻相“。
举个例子,培训或者做产品交流的时候,坐位很有趣。
一类企业,大家来了都往前涌,先选靠前的位置。当然,会专门留下1,2个最佳位置,在讲师的右手。甭管你认识不认识公司的老大,那位置的人一来,气宇轩昂地就坐,就表示可以开讲啦。
还有一类企业,大家来了不是直接往前,优选中间的位子,或者后面的位置,先填满那些。后来的人,才有些不情愿的做到前面。最后,大人物进来,做到“预留座“,开讲。
大数据表示,主动座位靠前的,先来的人,往往在公司里的成长速度也快一些。
来了后,往后出溜,眼不离手机,大腿坐着抖动的,大多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
站在讲桌前,也是行为艺术的反观,台下云涌,一个公司的大致情况也差不多了解了。
气与气之间的流通,还体现在各部门之间;部门之间的协作,和为了共同目标的融会贯通。不少企业部门之间有壁垒,甚至是有内部规定,不允许“好奇”其他部门的情况。
又不是去涉密,何必搞的神秘。试想,人体的五脏六腑都有血脉相连,荣辱与共。人为的隔断了“气脉”的流通,如何会有好的内循环。实则为病态。
芸芸众多的企业中,有一类“文学青年”格外清新。他们少烦少脑,专心自嗨,企业办的象“过家家”,风花雪月,活在自我的comfortable zone中。遇到不对“气味“的,内部指针,瞬间跳回到狭窄的舒适区,每天都在寻找开心。
早上起来照照镜子,摸摸发福的肚腩,内观内省。
万物相争而不害,“日出东海落西山”,又是平静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