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期的《市场三部曲》培训,逐渐得到业内认可,甚是在二呆“半老徐郎”的玻璃心中荡起几丝似料柄“水花”般的涟漪。
每期《三部曲》内容,都有些“食古不化”的固定成分,比如,市场拓展的层级:从点、面到立体空间。恰和前几个月看到的一篇闲文共鸣。这里,二呆斗胆比照一下,和学友们切磋。
(1) 点
“点对点”的“婴儿”思维。在“点系统”默认状态下,我要做的就是我喜欢的,我喜欢的就是对的。
就是这么有个性。
其外现形式也很单纯,就是“卖牌号”。客户说什么牌号,TA就去找这个牌号+尾缀,和对密电码一样,一丝不苟。至于具体应用是什么,有何技术要求,产业链如何。
“与我无关”。
这样的工作轨迹,即便是5年工龄,也就是一个时间的被动叠加,谈不上多少有价值的工作经验。其如罐头般大脑里的固形物含量低于业态水平。
没有总结,也没有反思。有的只是叫苦的“搬砖”。
曾经某司,“连锁店”开全国,提出“超市模式“,狭义的理解“客户要什么就给什么”,盛极时请咨询公司做了极为复杂的思维导图,推演出公司战略和战术,还印出来,大大的像张报纸。
其在品种全和销售布局上发力,随之而来的是资金占用和人力成本的重荷,而前线客户的开拓十分有限,仅是被动的配合客户提出的“代码”。
在国货成熟化的进程上,这个打法和历史进程的节奏渐行渐远。
几年后,撑不住了,曲终人散。一众业务出去面试,才发现几年下来的“积累”也就是个超市收银员的段位,背背品名、牌号,自废武功,在薪酬议价上都严重“脱水”了。
合上层层折叠的战略图,二呆感叹,“可能只有这家咨询公司是唯一的赢家。”
(2)线
线性思维,两点直接的连接,能考虑到对方的状态和感受,像“用脚试穿到对方的鞋”,有了做“project”的苗头。
能做到良好的线型状态还是不容易的,完成后,公司基本越过生死线,达到温饱水平。
先是这个“点”,像钻头在墙上打孔一样,不管是瓷砖,大理石,还是水泥,死活给他打个孔出来,前提是找准地方,用对钻头,电量够用。
再深挖两点的通道,建立高频强关联。这条线够宽,够深,你的壁垒就越保险。
现实中,这类案例很多。多是一般贸易公司,小型工厂类,对单个客户端的某个具体需求深挖,可以养活公司。更喜欢,给一个客户做多种产品,反正是“熟人熟事”。
(3)面
三条线可以形成最简单的面:三角。
“面”是多角思维,开始考虑多方面广义客户的需求,产业链金字塔,各自的长短,差异,利益和价值去向。像玩魔方一样,精益组合,从中“游刃有余”,杠杆效率创造价值。
实际市场开拓中,每个点还有不少独立的“线”,像电台天线一样,输出输入战地信息,多个电台,演化成信息网,同步同频,共振叠加能量。
“面”开始有了战略性,全地域范围的步骤和平行行动。往往会考虑一个细分应用,或一个产品的全局安排,也会有参与行业标准制定的动作。
进入“面”态,是企业管理层能力成熟的映照,也是思维维度和见识的投影。这时,他们更多的是不在意环境噪音,而走“少有人走的路”的独立思考,和不为短期利益“见异思迁”的“天性”。
这里举两个例子,一个是实体国际大厂,一个是经销商的。
实体类。
大厂的优势是,基础网络足、产品力强、品牌认可度高;同样共生的缺点也很明显,流程长、内卷重、个人努力与收入不关联。
在大厂,创新也挺难的。
知己知彼之后,剩下的事就好办了。边界范围明确,知道老板要什么,剩下的就是跑流程了。
每个月,至少有个新close;至于新到什么程度,全靠个人自觉。
最开始几个月,下种期,想要有高质量的close是不可能的;即使晚些时候,1个月有7、8个close,也绝对是ppt编辑的。
(若真能做到这样的marketing猛人,二呆跪下来,含TA三声“师傅”)
跑流程就简单了,需要高频大数量的积累。
把整个产业链的典型客户都跑一圈,包括友军,认证,标准,累积100+的数量。每个周末回顾、总结,查资料,实时更新PPT。
这算是能入门,能听懂客户语言,能用塑料行业语言“翻译“客户需求和行业趋势。
这里有个小考,内容是,能不能给客户带来价值,或者说,join call时,地头业务愿不愿意带你去。
累积到200+后,应该逐渐清晰。行业需要什么?公司可以做什么?两者交集。能出方案,能调动资源按时达成,可以自由运用行业术语,客户高度认可。
这时可以试着做些创新了,也就是公司没有现成的,需要跳起来,才可能摸到,同时,对友军有壁垒。客户也进化到了partners,愿意承担有限的风险,一起去玩玩。
这时,也有一个小考,是继着上次的小考,你所提供的解决方案,有没有行业内形成共识,也就是客户的友军也想采用。
大厂还是要流量考核的,这一路中长跑中,也不断有小案子支撑。
大概就是这些了,剩下的个人发挥。
经销商。
大品牌里的小品种,是经销商做市场项目的好种子。
这类小品种在营业收入上贡献十分有限,但后面也是跟着团队,研发、市场、产品经理,还是希望能做好,能讲好故事,也要有存在感。
开未知市场的风险很大,很容易做烈士。毕竟后援有限,成功案例有限,移厂客户有限。
能有的也就是品牌和过硬的产品质量。
顺理下来,这一线挖雷,肉体填壕沟的活,多是经销商干了。可以谈个不错的条件,也乐得其所。
某国际大厂在某细分市场几乎是空白,在本土有少量成功案例。按其产品线,对标的友军,以及其它非直接竞争材料,应该还是”冲一冲“。
某代理近水楼台,也是实力所选,签下了独家。
先是内部选人,有热情、勤快、愿意学、愿意跑的。这个事,还远没有到销售端,还是市场全职开拓去干。
先内部沟通好老板的预期和耐心,同时还要和原厂多学,这个支持很重要。
好在虽然这个应用对某司是全新,但有友军的对标产品,可以先抓到几个台面上的几个玩家,试试跑跑,也算是MVP (minimum viable product)。
这远远不够。
Molder, OEM, EU,不同认证对应的区域;哪些是可以干的,哪些不是自己的菜。
相关的应用市场有哪些?谁定标准。趋势是什么?
他们老板有足够的耐心,2、3年下来,还是看到了星星点点,慢慢地可以养活了自己。
从project进化到program状态,CRM是标配,高配版的还有协同办公软件,妥妥的硬货。
(这些例子只能点到而止,大家明白。)
“玩那些虚的干啥!我们要实惠的,就是多挣钱。”
一般处在原点,线形level的土老板会这样看待“面”level的公司行为。
层级是不连续性地翻越,非渐进性。
一层很难看懂另一层。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土老板的这个论断也很正常,“务虚”丛中有“职场蝗虫”。
也好,说明土地肥沃。
(4)立体空间
若从立体空间的角度来看这个行业,到底是什么状态,二呆也不敢肯定。不过可以描述几个经历过的场景。
材料圈里,有幸遇到了两类聪明人。
一类是做投资的,从广角看这个行业,典型的高打高下。放钱的时候,一样也有很大的“赌”性;
专业做投资的,他们本身有很大的职业优势,很容易见大量的企业,几条主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中间大量的细小分支和独门“小野兽”;同样也要精通相关的产业政策,“现管”部门;财务、法规是基本功。
见企业是为了见“企业人”。
成功的投资者都是“人性”成熟的实践者,理性分析与感性行动的综合一致体。快速从俯视角度“鸟瞰”全行业,哪里是雷,哪里是机会;哪些是企业家应有的本质,哪些是问题团队。
看的多了,自然也能总结出一些基本规律,founder有没有全力以赴,股权比例,行业前景,黑天鹅的概率,等等。
还有一类就是持续学习类成功者。
这里特别解释一下这个限定代词“持续学习类“。
某些大佬,或者”成功者“,在二呆看来,只是在某个时间段,先走了半步。某个阶段,做对了某事。从企业规模或贸易的营业额上看,也不错,但也没有进展,一直在平台期,延续着之前的惯性,更是着重于“人对”的企业。
持续学习类成功者不同,在时代变迁的每个阶段都会应之变化,也许摔跤,也许顺流,为更大的浪头到来而准备。
他们看着的不是成功基因,而是失败的原因,和“能长久不下牌桌“的内在能力。
更注重大方向的正确,而不在细致末节上花精力。
生意做到立体空间,是升级到有空军部队,从更大的维度看待全产业链,不仅有整体,需要弄清哪个局部情况时,也很容易,只需调调离自己最近的器官:目镜。
渡人先渡己,拒绝拿别人当小白鼠,毕竟最容易调节的还是自己。
一步一步,心中的小马渡过“盲人摸象”之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