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相挤兑、共同进步:塑料行业初创个体从0到1的活命之路

企业从0到1,是个永久且迷人的话题。

二呆理解的1的状态,大致是企业有了产生稳定的正向资金能力,暂时不需太多的呵护,有了下一步从1到10自然扩展的基础。

企业的事,基本是人的事。

没有资格和胆量去“扶栏评天下,匡正你我他”,二呆本着对创业者和奋斗者的尊敬,在塑料(高聚物)行业的大前提下,营造“生态小环境”,试着分享一些所思所见,供诸神参考。

1)分工、合作与“小环境”

创业者,奋斗者很多时候都可以说是“孤勇者”,一个人的马拉松。

创业,对一个人的整体能力要求比较高,或者说需要比较全面的能力;并不需要很精通,但是大体上的方方面面内容都要知道一点。虽然,改性塑料是个门槛不高的行业,无论是选择了贸易、制造,或是有研发内涵的赛道。自己干的话,整个产业链不能有知识漏点。

改性塑料行业,单独干的自弹自唱是不现实的。在工商注册的角度,可以是实控人的“独角戏”,这个无妨。业务实操时,界定好各自的边界和责权,串起来,形成一个多角度的团体。保持整体活力,同时不养闲人。

2)“吾日三省吾身”原解

“小环境”穿衣镜形成了,可以试试“照镜子”。

“照镜子”是个可以实操的有效方法,最好的镜子就是身边的“人镜”。刻意营造一个360透镜,全方位、无死角的定期扫描自己。

容易自我陶醉的,就是“拿个小圆镜子,每天对着自己的脸照来照去,都不知道脑后面有个大脓包。” 镜不移,何照之有;这和宫男宫女抱着大镜子,给皇帝照新装无异。

改性塑虽不是高新科技前沿,但也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动态前进行业。常见的blind area多来自自己过往的成功经验。

比如,研发出身的,常常沿用过去读博的光辉轨迹,其实这是两个领域;

商务出身的,往往把产品看的太简单,认为“一进一出”就是整个value chain;

生产、制造出身的大多内向,业务上不去,总觉得是自己的产品没有做好,闭门造车。

这时,“人镜”,“小环镜”就很重要了。能不能,狠狠心,照照自己的暗疮、隐疾。

3)“万物相争而不害”

“木、火、土、金、水”五个秉性相互制约、相互辅助,和企业的“产、销、人、发、财”类似,表面矛盾,实质统一。

营造“小环镜”的时候,可以刻意的选择与自己不同的属性、不同的细分物种。急的找慢的,理论的找实践的,洋的找土的,南方的找北方的,多找几个。

找不来的话,就是人品问题了。

有过往基础的,往往容易“自组装”;没有物理近距离过往的,也不影响各自“wifi”的“免签”。

塑料行业的大致规律和标准,是基本相通的。

接纳与包容,欣赏每个个体之美。

善意挤兑的,都是珍贵的礼品;恶意的碰撞,只是擦伤,会成为青春成长的小痒痒。

(原画由 塑坛神棍蒋禅师 润笔)